花馍又称馍花、礼馍、枣馍,作为艺术被称为面塑,祭祀用的称为面供、枣山、油炸供。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麦粟产区,河南又是全国小麦主产区,以面食为主食。馍菜汤,馍为首。蒸花馍,伴随着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,犹为春节最盛,成为传统食俗。
一、河南花馍的造型和艺术特色。花馍的基本造型有动物、花卉、人物、神兽瑞禽等,还有几何造型、宝塔造型;有单个的、也有组合的;有素色的、也有彩色的;有蒸制的、也有油炸的。花馍粗略地分,也可以分为既管看又能吃的、只管看不能吃两大类。捏面人已经从花馍中独立出去,另当别论。
1.豫西花馍。在豫西、晋南、陕西渭南一带流行面花,大型如成人高,小的如拇指大。漂亮、艳丽、精致。内容丰富,繁复缛杂。让人不忍餐食。豫西油炸很有地方特色。用面片切制出各种花卉、动物、人物,或吉祥文字造型,然后油炸,用竹签子撑着。用香客的话说,油炸供保存时间长。
2.豫北面供。祭祀用花馍。为专业作坊制作,有很多种造型,多为瑞禽神兽、神仙,插满旌旗,展示性、装饰性很强。面供仅有七八成熟,能看不能吃。
3.豫东花馍。造型为吉祥动物、花卉、枣馍等较多。鱼馍期望年年有余,布袋馍寓意财源滚滚,大馍寓意五谷丰登。
二、春节花馍的功用。花馍的功用,食用果腹已经退居其次了,主要是礼俗和祭祀。礼俗有送礼和还礼,祭祀分祭祖和祭神。
1.送礼和还礼。礼尚往来。春节用花馍当作礼品赠送亲戚、友邻和朋友,比用烟酒茶要显得亲切的多。为什么?因为花馍里面有送礼人的劳动和亲情在里面。与之相对应,还礼用花馍也是如此。价廉物美,一点也不小身份。豫东流行外孙(女)与姥姥送单个小花馍,外婆还送大花馍。
2.祭祖。祭祖是春节一项重要活动。有家祭和族祭。祭祖用组合的大花馍,俗称“靠山”。为什么称“靠山”,可能有多层意思:靠着放,把正面朝前;也寓意祖先就是靠山。
家祭。慎终追远。大致分三礼:第一礼,请祖先神灵回家。第二礼,祭祖。第三礼,送祖先神灵回茔。在中原农村,年三十之前,家长要领着家里主要成员到坟上请祖先魂灵回来过年,要带上一些供品到坟上烧香磕头。过去有木型的牌位,去的时候把牌位端上,到坟上烧烧香、磕磕头,说什么什么祖先、什么什么爷回家过年了,交待一声念叨念叨等于是把牌位再搬回家,祖先的魂灵也一块回家了,过了初五再端着牌位到坟上去祭拜,送祖先魂灵再回去,这是常规的一种做法。豫东地区的祖先牌位书写格式不分辈次,写著“本音ⅹ氏门中三代宗亲之神位”。豫北地区祭祖多是挂祖先轴,也叫神轴、家轴。祖先轴上填写着一代一代人的牌位,春节时挂起来,挂在堂屋中堂的位置。年三十晚上要摆上包括花馍在内的供品,吃饺子的时候也要摆上一碗,年三十晚上家长要领着孩子祭拜。这是家祭。
族祭。春节到祠堂里共祭祖先。中原地区祠堂很多都在20世纪50年代后被拆掉了,留下来的很少。修家谱、修祠堂是延续血脉、根脉、族脉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。祠堂祭祖,在一个祖宗面前共祭一个爷,这一家弟兄们肯定关系很和谐;如果共祭一个老爷,这个叔侄们之间很容易搞得融洽;如果同姓人都在同一个祠堂里共祭同一个老祖宗,出门都会称“一家子”。咱们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不断,为啥不断?它有好多条根脉,一根一根的,有血脉、有祖脉、有族脉、有亲脉、有文脉,这一根一根拧到一块就是一根粗大的绳子,维系着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没有中断。
祭品分享。分享祭品是有寓意在里边的,民间认为敬过祖先,祖先也品味过了,活人分享了等于沾沾祖先的灵气、分享祖先的祝福。祭祖的花馍,馏馏,全家分食。
送祖先神灵回茔。送祖先神灵回茔的时间,各地风俗不太一致,一般是过了破五,有些地方是过了十五送,有些地方初三都送回去了,有的初七送回。
3.祭神。用花馍祭神,用枣山或者面供。枣山就是枣馍一层层摞起来,底下大、上面小,每层圆枣馍之间用竹签子插连在一起。枣山一般有5层、7层,高的有一米来高。枣山用小方桌抬着,响器吹打着,轰轰烈烈送到庙宇里,供在神灵面前。也有上枣山是为了还愿。面供都是专业作坊生产的,只能供、只能看,神能享用而人不能吃。原因是面供往往蒸得不太熟,颜色也多。
三、花馍的文化内涵与价值。花馍的意义重在于做、重在于用。春节家里蒸花馍,全家人齐动手,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也会过来帮忙,欢声笑语,热气腾腾。别小看花馍,它是节礼的载体和标志。节礼是传统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传统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。
第一,花馍本身就代表着五谷丰登、丰衣足食、六畜兴旺;第二,花馍多为圆形、圆柱形、馒头型,寓意阖家团圆;第三,枣馍寓意早生贵子、人丁兴旺;第四,神兽瑞禽寓意祛邪避灾、祈福纳祥;第五,礼馍象征礼尚往来、亲情不断。有些地方蒸年糕,用糯米面发酵,年糕寓意生活水平年年高升。